25張超有趣梗圖說明白了AI的前世今生和未來
今天看到德銀這篇發的,全是梗圖的AI趨勢報告《2025年AI趨勢,25個Meme梗圖說明白25個主題》。
說實話,第一眼看到時,差點以為是哪個網友惡搞的段子合集,結果點開一看,居然是一份正經的趨勢報告。
之前和德銀的朋友閑聊,吐槽歐洲老投行古板、監管過度,感覺像是活在上世紀。就在之前比較火的《DeepSeek是中國的 Sputnik Moment》報告里,從念叨“老三樣”說起,有點“如數家珍”的味道,論調帶著一種老派投行的氣質,搞得我忍不住調侃他們“剛通網”。
結果沒想到,他們用AI+ Meme梗圖做趨勢報告,簡直是“老樹開新花”。
老讀者應該都知道。我比較早開始 AI 做報告、做Deck和數據處理,看到這種傳統老牌投行也開始用 Meme 圖和 AI 講故事,而且講得還挺有意思,有點意外和共鳴。如何發現已經離不開AI了
但我想說的是,AI只是工具,它的價值取決于使用的人。不需要過度擔心AI取代人類,而是去思考如何更好地用九游娛樂NineGameAI放大自己的優勢和價值。
封面是用OpenAI的文生圖工具Dall-e做的,中間機器人點題,科技感拉滿,兩個AI味很濃的人(估摸應該是發這篇報告的的兩名研究員)看向機器人,一臉震驚和嫌棄。我問了下Claude 對此梗圖的解釋,總之就是,25年AI是“香餑餑”。
當美股科技巨頭們正忙著規劃2025年的大動作時,DeepSeek這匹黑馬突然殺出,用十分之一的成本就達到了可比的效果,直接給他們撞飛了…
更有趣的是,AI研究者們現在站在了一個頗具喜感的路口:一邊是通往大模型(而且是“the bigger the better”)的高速公路,另一邊是通往小模型(“Bigger isn’t always better“)的岔路。眼看著不少同行轉向小而美的道路,有些研究者可能在想:我這么多年的研究方向,該不會翻車吧?
“在AI界,一周就是一段很長的時間(A week is a long time in AI)”,技術進步快到讓人措手不及,熱點頻出。這是快節奏的注意力經濟下的常態。
特斯拉1月銷量在歐洲滑鐵盧,除愛爾蘭外均同比大跌而AI在25年的進化之路,將會從只會聊天(LLM),到學會規劃的小機靈(LLM + Planning),再到有記憶的助手(+ Memory),最后成長為能獨當一面的全能打手。
這個不難發現,說的是AI智能體(AI Agent)。還舉了幾個例子,OpenAI推出了Operator預覽版,山姆奧特曼 (Sam Altman)也說過AI代理今年將加入職場;微軟CEO納德拉(Nadella)直接預測傳統的SaaS模式可能被直接與數據交互的AI代理取代。
說到商業模式,與其追求“AI+”的商業模式創新,不如直接傳統的廣告模式 + AI是最簡單粗暴且創收的。
看下圖:24年全球廣告投入最多的分別是 Alphabet,Meta,亞馬遜和Tiktok,分別是2,640億,1,590億,560億和400億,數字媒體平臺收入從15年就超過傳統電視并且24年新高。
就在訂閱制似乎成為ChatGPT和其他閉源模型標配時,廣告模式卻在AI領域刮起復古風。Perplexity率先在其搜索引擎中試水廣告,就連OpenAI也開始考慮廣告模式。他這里給出了個數據,Meta第四季度銷售額借助AI自動化產品推廣工具增長了五分之一。字節能如此絲滑的在能這么大力投AI基建,25年預計1,600-1,800億RMB資本投入,AI buff加持下,不管是內容還是算法推送,廣告變現不能太香。
AI狂歡的電費賬單,可能會讓人倒吸一口涼氣。甚至預測美國數據中心的用電量將在28年暴漲近三倍,大概能理解為什么那些科技公司都在瘋狂布局可再生能源了。
這里不得不祭出我們的本土meme了,三波投資者是:無視資本、研究資本和先信資本。
科技巨頭們開始一貫作風,收購AI初創公司鞏固市場地位。為了避開反壟斷和監管障礙,不收購公司,直接“收購團隊” (Acqui-hire),整個科技界變成了大型招聘會。
但是大家冷靜想想,當我們的媒體內容同質,充斥大量AI的和關聯詞的時候,是不是忘記了其他什么東西?
藝術家: AI藝術會取代我們了,喔不!程序猿:ChatGPT會取代我們了,終于!AI設計目標本質是需要無偏見的但現實是被“有偏見”的人類數據和標注訓練的
企業在“錯失恐懼”(FOMO)的驅使下,紛紛部署AI,仿佛拿到了一張安全牌。然而,無論我們是否主動使用AI,它已經悄然滲透到日常使用的各種App和軟件應用中。
我想到上個月,微軟把Office 365強行綁定AI功能 Copilot,訂閱費從每個月$6.99美金加到$9.99美金。
我的AI花了2分鐘給我寫了10000行的代碼現在,我只需要花兩天Debug…
原來“摸魚”才是最高效的工作方式。與其埋頭苦干,不如讓AI成為你的“外掛”,而不是對手。
所以可以“馴化AI”的職場新物種變成香餑餑,數據分析師/工程師/科學家/提示詞工程師... 就連提示詞工程師雖然在里面看起來像是“技術含量”最低的,但是德銀數據顯示24年10月年薪17.8萬美金 + 13萬美金的bonus。
有興趣可以搜索論文標題,閱讀一下原文。其中這段由作者翻譯過后的文字非常優美和恰當。
所謂“去技能化”并非算法代替人類勞動者,而是算法不停干擾人類勞動者的工作過程,并產生不確定的額外事件,把這些事件留給人類勞動者進行解決。
版權聲明
本文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站立場。
本文系作者授權本站發表,未經許可,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