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玩越年輕”《和平精英》六周年激發玩家熱情
你最近大概率已經在很多平臺上看到了《和平精英》六周年的消息,一款射擊手游能火6年,這絕對不是簡單的、只停留在商業層面的成功。你也很難忽視它的熱度——有關《和平精英》的二創視頻動輒百萬播放、十萬點贊,評論區熱鬧非凡。這不由得讓人好奇:作為一款發布6年的游戲,《和平精英》是如何“越玩越年輕”的?玩家們又到底為什么如此持續地喜歡《和平精英》?
我找了身邊幾位玩《和平精英》的朋友聊了聊,大家的回答都很直接——“因為好玩啊”。的確,最開始,《和平精英》吸引大家的是它刺激獨到的戰術競技玩法。但6年下來,它早就不是一個單純的“吃雞”游戲了。現在,它更像一個“射擊游樂場”,里面什么都有:想體驗“搜打撤”快感,有“地鐵逃生”;想玩英雄戰術射擊,有“超體對抗”;想自己動手搭建世界,有“綠洲啟元”這樣的PUGC(工坊編輯器和共創編輯器)平臺。你可以很輕易地看出,游戲官方一直在更新內容,用各種方法,滿足不同玩家在不同時期的口味,而且,他們總是能跟上潮流。
不過,光靠玩法更新,就能讓一款游戲保持這么久的活力,讓玩家們熱情始終保持高漲嗎?好像也不完全是。我發現,《和平精英》還有一些更有意思的東西在里面。
《和平精英》的官方似乎特別懂得怎么和玩家“玩”在一起。他們不僅自己推出好內容、辦活動,還鼓勵玩家去創作——我們總能在各種不經意的地方看到或聽到和《和平精英》有關的二次創作內容。事實上,這次六周年活動就是一個很好的觀察窗口,各種玩家自制的視頻、畫作、小劇場,甚至音樂,在網上鋪天蓋地。這股熱鬧勁兒,讓我更想搞清楚,《和平精英》和它的玩家們,到底是怎么一起玩出這么多花樣的。
上線年,《和平精英》的日活躍玩家數依然在今年除夕當天超過了8000萬。這個數據非常夸張,打個不太恰當的比方:截至2024年底,德國的人口有8360萬人,而2025年除夕的《和平精英》活躍玩家,約等于一個發達國家的人口總數。
有這么多的用戶,六周年自然成了一件大事。所以,這次《和平精英》的六周年,不單單是游戲里放幾個新活動、送點皮膚那么簡單。它更像是一次對過去6年間積累的深厚玩家文化的集中爆發與展示,趁著六周年,把積攢下來的社群活力聚攏起來。
觀察《和平精英》的玩家群體,不難發現其鮮明的特質:會玩、會“整活”、樂于分享,總是有一種“接地氣”的親和力。這些特質催生了大量廣為流傳的出圈梗,比如,玩家二創的洗腦歌曲“寶寶肚肚打雷啦!”就在短視頻平臺上病毒式傳播,這段循環歌詞的下一句是——“有款游戲越打越年輕,就是手機《和平精英》。”
過去,每當遇到一個新梗,我總是會去搜索各種“梗指南”。畢竟,總有一些梗有著復雜到難以理解的“前情提要”。但《和平精英》不同,作為一款頂流游戲,它的梗總是非常耳熟能詳、朗朗上口,在B站、抖音上隨便一搜,播放量都是千萬級甚至上億——高得嚇人,這也足見這款頂流游戲在“玩梗”上的群眾基礎有多廣。
《和平精英》官方顯然也深知玩家們的這種勁頭,也足夠認真地把玩家創造的熱梗當回事,圍繞“梗文化”展開的策劃層出不窮。
于是,到了六周年這個節點,官方干脆搭了個大臺子,讓所有“名梗”匯聚一堂。線上活動中最亮眼的,莫過于專門為玩家二創內容設立的“精雞獎——名梗大賞”。“精雞獎”請來了知名乒乓球運動員許昕代言,但毫無疑問,玩家們是真正的主角,甚至“精雞獎”這個名字本身,就是在玩梗。
“玩梗是《和平精英》宇宙的基石。”在活動視頻中,官方用“基石”來定義“梗”對于《和平精英》的重要性,鼓勵玩家把自己的畫作、視頻、故事,甚至是搞笑段子都拿出來展示。那些平時在小圈子里自娛自樂的創意和幽默,有了一個官方認可,能被更多人看到的平臺。
我覺得,這不是游戲官方在簡簡單單地湊熱鬧,他們心里也明白,《和平精英》能成為今天的頂流游戲,靠的不僅是更新地圖、設計新皮膚,更重要的,是千萬《和平精英》玩家,用自己的方式在游戲里“生活”,在游戲外創造——五花八門的玩法、搞笑名場面、口口相傳的段子,這些“梗”,就是玩家和游戲之間日常的連接。這也使得《和平精英》不再只是一款射擊游戲,而是成了一個能滿足玩家各種娛樂需求的載體。
龐大的數據洪流下,個體的存在很容易被忽視。尤其是在這個重推薦算法、輕個人IP的時代,《和平精英》在短視頻平臺有著上百億級的播放量,某種意義上,我們能看到的,都是推薦算法精確計算后為用戶量身定制的作品。所以現在,我想把目光聚焦到具體的一部部作品背后、一個個具體的人身上,想和他們聊聊:為什么要做《和平精英》的二創作者?
汐夜是一位專注于《和平精英》剪輯二創的博主,他保持著日更的頻率,單平臺粉絲接近10萬。他與《和平精英》結緣于2018年朋友的推薦,起初只是“剪著玩玩”,記錄下游玩時的一些場景,沒想到“越剪越有感覺”,流程也越來越熟。他開始把自己剪輯的《和平精英》視頻發到網上,漸漸地,有人關注,有人點贊,甚至有人開始找他幫忙剪片子。
汐夜剪輯的視頻風格偏向“炫酷風”。為了找到那些令人眼前一亮的卡點和轉場,他要仔細觀察游戲角色的動作,精準找到音樂節拍。他曾有一個關于木乃伊皮膚的轉場視頻,獲得了127萬播放、13萬點贊,聊起這個“代表作”,汐夜的聲音難掩激動,迫不及待地在微信發原片給我看。
為了在二創的同時獲得一些收入,汐夜開放了“代剪”業務,簡單來說,就是幫助其他玩家或者內容創作者,把對方錄制的游戲素材剪輯成酷炫或搞笑的十幾秒短視頻。“剪一條十幾秒的視頻,收費大概在50到200元不等,”汐夜告訴我,“每天都能接到單子,一天下來能有兩三百,多的時候五六百。” 算下來,這個活計,一個月能為他帶來5000元—1.4萬元收入。
這份意外的工作給他的生活帶來了一些轉變。汐夜有遺傳病,12歲時查出患病后,他一直輟學在家。隨著年紀漸長,他和家庭成員的關系逐漸變差,父母總是不理解他為什么花那么多時間在游戲上,這一度讓他備受壓力。“后來看到我通過這個能賺錢了,(家人的)態度才慢慢轉變。”他說。
汐夜是湖南常德澧縣人,后來跟隨母親到廣東生活。現在,母親在外打工,汐夜就在家里剪視頻——18歲以后,他的收入漸漸超過了母親,也開始用自己賺的錢承擔每月幾百元的藥費。實現經濟獨立,對汐夜來說意義重大。
“現在家里需要錢周轉,我也能幫上忙。”聊到這里,他的音調至少高了八度,難掩自豪。
在汐夜心中,《和平精英》有著特殊的位置,“它就像是我的伙伴”。 他每天都會玩上幾局,對游戲的各種版本、活動、地圖如數家珍。當然,他也會吐槽,游戲中偶爾會出現一些惱人的Bug,“希望官方能盡快修復”。
對于《和平精英》的未來,汐夜的期許很簡單:“多出點好玩的玩法,好看的皮膚和動作。”他也懷揣成為百萬粉絲博主的夢想,希望能有機會獲得官方的認可,比如進入創作者扶持計劃,獲得一份穩定收入,讓自己能更純粹地投入到創作中。
汐夜只是《和平精英》龐大二創生態中的一員,但聽了他的故事后,“二創,因何而創”這個問題在我心里已經有了答案——熱愛與熱度。二創玩家們為《和平精英》學習剪輯,在觀眾的贊嘆中創作,收獲回報,最后用作品構筑出《和平精英》生生不息的生態活力。
網絡上的熱鬧還不過癮,《和平精英》想把這份火熱從線上傳遞到線下。它不只是想讓玩家聚在一起,更希望是在現實世界里,也畫出一個巨大的“信號圈”,把天南地北的玩家、好奇的游客、熱情的當地人,都拉進這個充滿歡樂的引力場。“沒人會拒絕潑水節的熱情”,前段時間,《和平精英》聯手云南地方文旅,在西雙版納辦了場“6在一起,澆個朋友”潑水節派對。
4月13日,西雙版納嘎灑機場,張瑞剛下飛機,一股濕熱的空氣夾雜著期待撲面而來。抬頭便是《和平精英》“澆在一起”的巨幅廣告牌,仿佛游戲里的空投精準降落,宣告著一場特別的活動即將開始。這場有著千年歷史的傣族潑水節,因為《和平精英》的加入,在他眼里也多了一份新奇的親切感。
“如果說這次聯動有什么特別之處,我會說是‘融合’。”張瑞說,“它不是簡單地把游戲元素生硬地搬到線下,或者搞一個只針對玩家的小圈子活動。《和平精英》很聰明地將自己的游戲特色,融入了當地原汁原味的節慶氛圍里。”
這種“融合”首先展現在白象沙灘上。想象一下,標志性的三級頭、巨大的空投箱,還有帶著三級頭的游戲角色的Coser,聚集在沙灘上,讓這里成了所有玩家和游客拍照打卡的地方;傍晚,當主播們的表演賽硝煙散去,夜幕低垂,上百盞孔明燈帶著《和平精英》六周年的祝福,以及玩家們悄悄寫下的心愿,搖搖晃晃升空。“遠遠就能看到,非常壯觀,也很熱鬧。”張瑞九游官網app回憶。
潑水廣場更是把這種不分你我的歡樂推向了高潮。玩家們圍繞著一個巨大的空投箱展開激戰。人們尖叫著、大笑著,用水槍、水盆,甚至直接用手,向認識不認識的人送上“祝福”。穿著“吉利服”的Coser身上,本應蓬松的假草被打濕后,活像一個大號海帶。
張瑞現在還對這次活動念念不忘。“它不會特別強調你是不是玩家,而是營造出一種大家都可以參與進來的、非常接地氣的歡樂氛圍。”
這種不設門檻的“接地氣”,在線下舉行的《和平精英》村鎮賽得到了延續。我想起近年來火熱的“村BA”——《和平精英》似乎也借鑒了這種思路,沒有把活動搞成專業電競賽事,而是更自然,更貼近生活。張瑞深有同感:“《和平精英》村鎮賽上,競技性不是重點,關鍵是‘全民參與’,讓更多普通人參與進來。”就像“村BA”一樣,輸贏不那么重要,重要的是玩家和觀眾們都能“樂呵樂呵”,感受到一種共同的氛圍。
我看著各個平臺上玩家們記錄的潑水節上的瞬間——人們奔跑、閃躲、射擊,渾身濕透,卻還在大笑。我想,這正是《和平精英》六周年活動的最好展示。甚至更進一步說,這種新潮又有趣、傳統和當下結合的活動,也為游戲IP與地方文旅發展融合提供了新的案例。
正是這種線上、線下的巧妙結合與持續創新,讓《和平精英》始終保持著對玩家的強大吸引力。這背后,少不了《和平精英》官方對玩家口味的精準拿捏和敏銳的市場洞察。
甚至可以說,正是這種對玩家喜好的深刻理解,讓官方的每一次出手都顯得“懂行”。他們更清楚,當玩家社群里冒出有趣的“梗”或者內容時,如何順勢推一把,讓好活兒不被埋沒。
比如,在一些聯動的選擇上。《和平精英》總能挑出那些能和自家玩家“對上眼”的IP或內容。六周年之際,《和平精英》請來吳京,他的個人氣質硬漢中又帶著些歡脫,和游戲的核心體驗特別搭;更早之前,與“流浪地球”“奧特曼”“七龍珠”這些經典IP的合作,更是深度契合了《和平精英》玩家群體的興趣愛好。
當然,光有官方投喂還不夠,《和平精英》更深諳“高手在民間”的道理。如果一款游戲能夠持續帶來新鮮的體驗,玩家們想要創作的火花自然就會隨之產生——這種“熱愛驅動”的模式,在《和平精英》的無數二創作品中體現得淋漓盡致。
就像汐夜剪輯《和平精英》視頻最初的動力,并非源于官方的任務或豐厚的物質激勵,而是對《和平精英》這款游戲本身的喜愛、對游戲社區的歸屬感,以及一種強烈的自我表達欲——“我打出了一個精彩操作,我發現了一個有趣的道具,我要把它做成視頻,給大伙看看!”
這也是我對《和平精英》六周年活動最深刻的印象:玩家自發涌現的創造力與社群活力,構成了一款游戲長青的真正內核。在這個過程中,官方的角色并非強行主導,更像是一位敏銳的捕手,以及一個細致、溫暖的助推人。
他們捕捉社群中有趣的二創,積極鼓勵、順勢而為,與玩家一同將這份文化影響力擴散,沉淀為玩家的身份認同。同時,他們會適時地推出趁手的工具,比如不久前推出的UGC“綠洲啟元共創編輯器(手機版)”——簡明易懂、好上手又方便,當然也能深研——大大降低了創作的技術門檻,讓玩家有了更充分的理由和動力,能夠把想法付諸實踐,再經由熱愛驅動,“自下而上”地形成新的文化生態。
現在,我們或許可以更清晰地回答那個問題:《和平精英》憑何在6年之后,依舊保持著旺盛的生命力,甚至在日活躍用戶等關鍵數據上實現逆勢增長?最重要的答案之一,就在于它創造出了一個自下而上、因玩家熱愛而自發構筑的文化生態。
版權聲明
本文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站立場。
本文系作者授權本站發表,未經許可,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