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人踢球滿屏都是“散裝笑話”
一場比賽動輒2萬人到場,體育場被塞得像蟹粉拌面。參賽城市提前一周就彩旗紛飛,全民皆兵。
但因為規模、觀眾人數和討論度都直逼“中超”,而被所有球迷網友一致劃進了含金量頗高的“超”字輩。
而是“對兄弟兩肋插刀”的13個江蘇地級市們,在賽程內爆發出的空前絕后的“地域黑才華”,
上到經濟發展,下到美食土特產,暗流永遠涌動。你給我一拳,我給你一肘,什么都要搶個你我,什么都要爭個先后。
設計優秀的鹽城叫“百年歷史的底蘊感”,設計不佳的南京等直接冠上“賣玉的”。
有人問如今積分榜排在第一的南通市隊徽上為什么有狼,江蘇網友陰陽得像學過5年太極拳:
“南京發布”的一句“比賽第一,友誼第十四”,讓各市網友徹底瘋狂,放飛自我。
常州球員在場上輸球本來只是心懷懊惱,而出了體育場之后,看到“常州”被踢成了“吊州”,委屈得眼淚都快掉下來了。
宿遷和鎮江的比賽成了白酒和米醋的土特產攻防戰;常州和揚州則成了蘿卜干和炒飯的篡位之亂。
比賽結束后,鎮江醋壇子被公然踢碎不說,常州最大外宣機構“常州恐龍樂園”也被迫成為揚州炒飯中蛋原料主要供應地。
去泰州客場輸球問題不大:泰州沒通高鐵,客場隊伍換乘大巴車換得都力竭了怎么贏?
太湖三杰蘇錫常在屢次輸球后榮膺“太湖三傻”稱號,但球迷沒有氣餒,為主隊屢出奇策:
“權力省會”和“名譽省會”的生死之戰,讓球迷喊出“輸誰都不能輸蘇州/南京”。
滿天飛的段子和地域攻擊,真有種遠看“蘇超”,近看“蘇聯(解體中)”的感覺。
剛踢到第三輪就激烈成這樣,到第十三輪決出的冠軍,不得把全省的筆畫全給薅完?九游官網app
根據《2024胡潤財富報告》,江蘇省內資產過億元的超高凈值家庭有8900戶。
2023年,江蘇的GDP就超過了澳大利亞和西班牙,位居全球第13位。正因如此,江蘇也被互聯網尊稱一聲蘇大強。
互聯網上一直都流傳著蘇北窮的地域印象,但那只是江蘇這個火箭班的內部看法。
2024年,蘇北龍頭徐州市的GDP高達9537.12億元,只差一點就能加入尊貴的萬億俱樂部(GDP超過1萬億元人民幣的城市)。
只要離開江蘇,哪怕是蘇北內部的吊車尾,放在其他富庶省份,GDP答卷也是數一數二。
不過,就好像文人總是相輕那樣,一個全是尖子生的班級,注定充滿競爭。網傳江蘇內斗競爭激烈的大體思路是:
但事實上,這太簡化,也太偷懶了。蘇南、蘇中、蘇北除了互相較勁之外,也各有各的競爭。
連云港一邊為”鹽淮文化”的繼承人身份和鹽城爭高下,另一邊又和淮安為爭《西游記》歸屬地“花果山”正面交鋒。而且從此次聯賽的結果來看,連云港不僅得到了花果山,還壓了省會南京一頭。
雖然南京是安徽人的柯尼斯堡,臺灣人的耶路撒冷,但在江蘇境內,南京卻更像是各種內斗梗中的常客。
2024年,全國共有27個城市進入GDP萬億俱樂部,其中江蘇占了5個。江蘇前5的成績單是這樣的:
本來是強將手下無弱兵的佳話,只可惜兵不認將。看客們也只好為蘇州,啊不對,是南京一大哭。
雖然互聯網上,總喜歡揶揄班長南京,但如果只揶揄班長,那就不叫競爭叫霸凌了。
人人都知道蘇州和南京常年明爭暗斗難分勝負,導致去年春晚江蘇分會場只能在無錫舉辦。
痛失春晚的蘇州和喜提晚會的無錫兩位尖子生在春節互秀肌肉友好互動,甚至淪為一番互聯網美談。
蘇州梅(沒)友(有)機場,但無錫有兩個機場的對比,也成功擊中了蘇州最薄弱的地方。這讓圍觀的其他火箭班同學欣喜不已。
GDP高達12421.89億元的南通,有很多別名。有時,它被稱為上海北大門,有時又被尊稱一聲北上海。但這些,都不是南通最想要的。
不想當將軍的士兵不是好士兵,不想當尖子生的中等生不是好學生。除了常州,蘇中還有兩座名城,一個是歷史文化名城揚州,另一個則是中國醫藥城泰州。2024年,二者GDP都在7000萬以上。
一直以來,揚州、泰州都在嘴上說著“揚泰不分家”,兩座城市甚至好到共用一個機場,人稱“揚州泰州國際機場”(簡稱揚泰國際機場),暗地里卻在爭早茶誰正宗。
想用一篇文章說盡江蘇內斗競爭幾乎是不可能的,但互聯網上還是不乏對江蘇的總結。
江湖傳言,全世界找不出一個江蘇人。因為地球上幾乎沒有一個人在自我介紹的時候會說:
如果你認識一個昆山人,那他的身份認同可能是昆山人,也可能是上海人,但就不是蘇州人。
為了讓外地的朋友更清楚自己到底是哪里人,部分江蘇人還為自己設計了彈性籍貫:“在江蘇我是江陰人,在浙滬我是無錫人”
奧運會金牌得主盛李豪來自江蘇,但在奧運官網選手資料里,盛李豪的出生地填的是東萊。
是的,雖然全網都在調侃江蘇13市為13太保,樂于觀賞他們的內斗段子,但事實上:
甚至素來被外地網友嘲笑的13太保清北錄取巔峰賽,也已經是團結過的結果了:
江蘇全省一共就13個市,卻有39種方言。甚至僅南通一個市就有7種方言,宿遷各縣都各有各的方言。
在別的地方都以省和市為單位支援湖北,江蘇卻派出了縣級獨立組織的醫療隊支援湖北。
一直以來,互聯網上關于江蘇為何成為內斗大省的分析有很多,歷史、文化、地理等多方因素的影響,共同構成了今日的江蘇。
江蘇省的13個市全部屬于二級財政,財政級別上和江蘇省平級,財政直接和中央對接,不需要向江蘇省上繳稅收,也不需要江蘇省的撥款。
或正是經濟足夠獨立,江蘇各地的自我認同感和包容性也都格外強烈。其中最突出的表現就是:
方言、籍貫......江蘇人不論說什么,在外界看來都是江蘇“散裝”的證據。
甚至在江蘇省城市足球聯賽的角逐過程中,官方發布的文案也成為下場叫板的證據。這些段子里都滿滿的活人感,各個意氣風發。
就在全網瘋玩蘇超梗時,江蘇人正在悶聲發大財:江蘇板塊股票大漲,一度11只股票漲停。
版權聲明
本文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站立場。
本文系作者授權本站發表,未經許可,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