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游娛樂:一生要強的中國玩家在游戲里也要當“地道的中國人”
長久以來,“中國式XX”似乎一直都是一個充滿討論度甚至爭議性的話題,而基于此的相關創作也并不在少數。
無獨有偶,自2018年《中國式家長》誕生以來,越來越多打著”中國式XX旗號的游戲相繼誕生,甚至發展成為一個“獨特”的游戲品類。
以市場中常見的三款名為”中國式XX“的游戲為例:從最早的《中國式家長》,再到后來的《中國式相親》《中國式網游》,其實并不難發現,這些游戲中所謂的“中國式XX”一般都具有明確的指向性,且帶有鮮明的“國人特色”。
就如人們提到“俄式救援”就會想到“重火力反恐”與“救援人質”的搞笑meme;而提到“美式霸凌”,又會立刻聯想到千篇一律的“金發肌肉體育隊長”以及莫名其妙的垃圾話一樣——“中國式XX”游戲或多或少都涉及一點對中國現實普遍現象的呈現以及調侃。
與《中國式家長》steam評論區中大同小異的“雞娃”教育與童年回憶一樣,人們總能在后來的《中國式XX》游戲中找到一些有趣的共同經歷與情感共鳴,以至于成為一種現實層面的集體認知。
而另一方面,《中國式XX》游戲立意于這種所謂“中式刻板印象”的同時,又繼續將這一較為抽象的概念具體到游戲場景的方方面面。
《中國式相親》中現實“照騙”、“職業考編”、“扶弟魔”相關梗與游戲元素的融合
由此誕生了該類型游戲的一種獨特體驗:老外也許玩不明白,但中國玩家卻往往可以對此會心一笑,甚至感同身受。
舉一個很簡單的例子:老外即使了解過東亞普遍存在的“應試教育”,但他仍可能get不到《中國式家長》“輕松休閑”與“心理恐怖”標簽聯系在一起時的荒誕與搞笑;孩子后期“刷黃岡密卷”作為娛樂方式的反差與心酸。
題材先天的接近性與國人的獨特經歷共同構成了《中國式XX》游戲的底色。實際上,即使沒有頂著“中國式”的名頭,市面上同樣也有一批與其性質相似的游戲,甚至走出了一條不同于《中國式XX》游戲的全新的賽道。
從十年前的《高考戀愛100天》,到今年的《走親戚大作戰》與《戀愛泡饃!青春老陜》,其實不難看出:該類型游戲從“中國式XX”中進一步提取、細化相關題材后,又再次轉向了所謂“中國式”各類名頭背后的更小切面。
一方面,人們總能從“高考”、“走親戚”、“吃地方特色小吃”這些常見的國人經歷中一眼看出其純正的“中國血統”;另一方面,它們同時也寄托著許多中國人對現實生活美好的共同認知——
在這里,你當然可以毫無顧忌地反懟過年時的各種煩人親戚,也可以在大學里隨時遇到陪你吃泡饃胡辣湯、看“爛慫”大雁塔的青春美少女,甚至可以嘗試著在沉重的高考前夕去談一場galgame式的校園戀愛。
在游戲中這一切似乎都是合理且被允許的,但又由此又衍生出了另一個問題——游戲在虛擬世界另一部分所強調的的現實代入感。
現實可能已然不易,但為什么總有人對涉及現實要素的“中國式游戲”情有獨鐘呢?
與其他現實模擬游戲相比,“中國式游戲”更多取材于我們的現實生活,而游戲所涉及的相關主題(如教育、婚戀等)也都是在“中式語境”下的本土化、接地氣的呈現。
這種天然的接近性與代入感是其他模擬游戲很難做到的:與《模擬人生》中“你想體驗怎樣的人生”玩法相比,”中國式游戲“更加側重于“你在現實生活中體驗過什么”,從不同切面與角度反映“中國式人生”的常見經歷。
而這類相關經歷與境遇確實也是特定時期一部分國人所共同體驗過的,有些甚至已經演變成為中國社會發展中的某一段集體記憶。
所以你總能在“中國式游戲”的評論區中,發現許多無關游戲本身內容的現實回憶與討論。大家的經歷可能各有不同,但卻總能在游戲中找到那份獨屬于“中國式玩家”的情感共鳴。
而“游戲”這一形式同樣賦予了玩家相對較多的“自主性可操作空間”。你總能在這場“集體式模擬游戲”中,通過不同的抉擇而找到一些獨屬于自己的回憶與情感。
而從另一方面講,“中國式游戲”也或多或少反映出了現實生活中存在的一些問題,而這恰恰也是一部分人曾經或者現在正在經歷的。
無論是老生常談的“中式教育”,又或者是對“網游騙氪”或“婚戀沖突”等社會亂象與痛點的揭露與調侃,相較于主流的宏觀視角敘事而言,“中國式游戲”更多是下沉到某一社會特定群體中(如學生、網民、適婚青年),將他們平常所經歷的喜怒哀樂掰碎、摻雜在游戲這一近乎娛樂化的載體中。
正是因為感同身受,所以才能更加代入;也正是因為更加代入,“中國式游戲”在引發不少人共鳴的同時,也為另一部分人提供了一個現實情緒的發泄口。
《職場浮生記》正式版就將EA階段諸如“綠茶PUA”、“吸血扶弟魔、父母生二胎開小號“等現實血壓情節統統修改成為爽文模式
講道理,平衡好這類游戲的“現實代入感”與“游玩爽感”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前者過多容易導致壓抑,后者過多則會導致無腦。但為什么總有游戲廠商會去嘗試制作這類游戲呢?
其實無論是傳統的“中國式XX”游戲,還是逐步興起的“最中幻想”式游戲,說到底其本質上還是廠商對游戲賽道的又一次下沉與細化。
而從形式上看,這類游戲又大多由獨立工作室或者個人制作,出于各類成本與風險的考量,進一步細分明確的受眾畫像確實也是一個不錯的選擇。
雖然被詬病為“不那么中國式”,但實際上《中國式相親》本身就標榜為“男性向”游戲
但無論如何,站在九游娛樂NineGame玩家的角度上看,“中國式游戲”也的確成為了國產游戲中最獨特的品類之一。即使拋去上述所謂的各種價值或者意義,它也足夠“有味道”。
這是一種現實與虛擬世界交融的奇妙感受,又多多少少帶有一點時間的厚重與各類情感的交雜。
版權聲明
本文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站立場。
本文系作者授權本站發表,未經許可,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