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脫口秀演員JimmyOYang(歐陽萬成):從上海灘走向國際舞臺
脫口秀演員Jimmy O. Yang近日回到故鄉上海,與觀眾分享了他的脫口秀經歷和對中國文化的熱愛。
2.Jimmy的父母都是上海人,他的上海話聽起來很“老派”,源于與父母的日常交流。
3.由于在好萊塢的演藝事業,Jimmy逐漸擺脫了亞洲演員在好萊塢的刻板印象,成為受觀眾喜愛的喜劇演員。
4.然而,Jimmy仍然保持著謙遜,認為脫口秀演員要真誠地面對觀眾,從平凡生活中尋找靈感。
5.目前,Jimmy計劃在美國展開巡演,并期待將美國經驗帶回國內,為脫口秀演員提供監制和導演支持。
說起當下國際脫口秀界的最新頂流Jimmy O. Yang,上海人都會心領神會地接一句:哦,Jimmy啊——熟門熟路,像老鄰居一樣親切。
最近,Jimmy來到了故鄉上海,《新民周刊》與他相約一場用上海話問答的采訪,也是別開生面。
這天上海微雨,早上10點鐘不到,頂流Jimmy自家從酒店淋著小雨信步而來,沒帶助理,沒帶化妝師,從隨身提包里掏出一只小小的化妝包,對鏡擦干頭發、理了理容,就開始他流利的作答——語言在上海話、廣東話、普通話和英語里來回切換,無縫銜接。
在那場單口喜劇特輯里,Jimmy有一個買完東西喜歡讓他猜價格的媽媽,一旦得到“高價”回答,就會為占到便宜而高興不已——這也太像我們自己的媽媽們了。
而當這位媽媽冒出一句感嘆詞:喔唷!上海觀眾立時三刻頓悟:這必須是一位上海姆媽呀!
沒錯,不但姆媽是嘀嘀呱呱上海人,Jimmy的爸爸“歐陽爺叔”也是老上海,老早他們就住在永嘉路上,一家門親戚也都是上海人。
上世紀80年代末,歐陽爺叔跑到香港去做生意,后來Jimmy就出生在了香港。
等到他13歲上,全家又移民洛杉磯。在洛杉磯,Jimmy跟同學朋友交流用英語,跟哥哥交流用廣東話,而他跟父母交流,一直都是講上海話。
這解釋了Jimmy的上海話為什么聽起來很“老派”——只要一講起上海線多歲精神小伙Jimmy給人的感覺秒變“老爺叔”。原來,這是歐陽爺叔的上海方言,在洛杉磯被時光封存多年的效果。“我的上海話都是跟父母學的。”
Guess how much”源頭并非“猜猜多少錢”,而是“猜猜幾化銅鈿”;他說“7點鐘左右”是“7點鐘橫里”;他的“最近要去香港演出”是“近搶把要去香港演出”。小時候,父母會帶他回上海探親,“我還記得幫阿拉阿姨一道拆蟹粉,拆出一大瓶來,還要帶回香港,接下來就有蟹粉豆腐可以吃了,特別有上海滋味”。
人在洛杉磯,歐陽爺叔也會想盡一切辦法“復刻”上海菜里的經典之作。譬如“腌篤鮮”,買不到金華火腿,就用意大利的
Prosciutto風干火腿代替。“在美國生活,你想保留上海的傳統,需要一點創意的。”Jimmy總結說。
Jimmy家祖上是上海灘聞名的“味精大王”張逸云,曾出資與化工專家吳蘊初共同創辦天廚味精廠。1932年一·二八事變爆發后,張逸云與吳蘊初捐出11萬銀元訂購了一架德國戰斗機及教練機,命名為“天廚”號,捐獻國家支持抗日事業。2010年賈樟柯導演為上海世博會拍攝的特別紀錄片《海上傳奇》中,張逸云的孫子張原孫詳細講述了這段往事。
Jimmy的“二舅公”,也正是這位二舅公做媒,在一場舞會上,將Jimmy的父母撮合成了一對。多年后,當
Jimmy與爺叔在多倫多的商店里見到一罐“天廚味精”,不由得喜出望外,感嘆命運的奇妙。電視劇《繁花》里,除夕之夜,汪小姐站在和平飯店頂樓露臺大喊一聲:“新年快樂!”幾乎同一時期,
Jimmy也回到上海,在堂哥家里觀看1994年的世界杯比賽轉播,去城隍廟吃小籠饅頭。“去年我回父母家,每次去,他們都在看一部滬語電視劇,我才曉得,在中國有這么紅的一部劇,作為上海人真的很驕傲。”
Jimmy說,“現在知道,原來《繁花》里的故事就發生在我回上海探親的年代,改革開放,熱火朝天。”
Jimmy的媽媽也選擇從洛杉磯“回流”上海,投身熱火朝天的時尚行業。16歲的Jimmy于是又有了和上海親近的機會——來上海“探母”。那一次,媽媽正在籌備一場時裝走秀,很多模特兒聚攏在房間里選衣服。當時的
Jimmy大喇喇開口:“姆媽!可以幫我介紹一個模特兒朋友嗎?”姆媽眼睛一白:“儂現在只有16歲!覅搞!”話音落定,
Jimmy再次回到上海的時候,已經是時隔20多年后的2025年。這次回來的第一件事:充分滿足上海胃——響油鱔糊,安排;蟹粉拌面,安排;小籠饅頭,正在安排。他對上海餐廳精致的室內裝潢贊不絕口:“即使是小飯店也交關漂亮!完全和美式中餐兩樣!”
在武康大樓前拍下標準“游客照”在長樂路上的小店里,他淘到了一枚銀色的“雙喜”尾戒,戴上感覺很酷。
Jimmy來說就像信息大爆炸:“感覺一切都是新的,太多的中國文化我都不知道,我只去過上海、北京、香港,聽說蘇州、杭州、重慶也很好玩……中國人應該熟悉自己的文化,我對此越來越感興趣,想要了解更多的中國。”他一口氣辦了好幾張視頻網站的會員卡,通過看劇來學普通話,倒也突飛猛進——在外灘,他用普通話請街頭攝影師為他拍照留念,“
歲上被父母帶往洛杉磯定居時,小小的Jimmy正是香港作家陳冠中筆下的“半唐番”,不中不洋,想的無非是如何快速融入新的環境。“當時英語也講不好,很怕被人家取笑我有口音。到了美國,就想做個美國人。”現在的
Jimmy,37歲,最近他翻找到自己9歲時在香港寫下的日記,發現上面的中文字,一個也不認識,“現在想回來學普通話,學中文字”。——至少,要先看懂自己
的中文名字很好聽,叫“歐陽萬成”,寄托了父母的無限期待:做一萬件事都能成。從小,他被父親送去學小提琴,學乒乓。他還記得,每次刻苦練習好乒乓球,爸爸都會帶他去吃一碗燒鵝瀨粉——后來再沒有在其他地方吃到過如此美味。
初到美國插班就讀初中,他就得了個“月度學生之星”獎,大頭照被貼在布告欄。少年時的
Jimmy,稱得上是“德智體美全面發展”,滿足亞裔父母對小孩的最高期待。高中就讀著名的比弗利山莊高中,畢業后又被加州大學圣地亞哥分校錄取,拿到經濟學學位證書,在著名的金融咨詢公司實習、轉正,主業是為富豪分析基金增值財富……
Jimmy的人生都像是亞裔乖小孩的模板:勤奮上進,年輕有為。畢竟,爸爸在生意場上很有成就,媽媽是颯爽的職業女性,哥哥還考進了藤校,一家子都這么成功,名叫“萬成”的孩子,更不應該拖后腿。這個名叫“萬成”的孩子也特別知道“如何做好亞裔小孩”。但兜兜轉轉,他最終還是決定叛逆。
Jimmy在脫口秀舞臺上,成了那個最會吐槽爹媽的人,“我爸的英文名字叫Richard,我曾經問過他為什么叫這個名字,他說因為聽起來就會變得富有(rich)。”聽到前途大好的兒子要跑去做脫口秀演員,歐陽爺叔
Richard的第一反應是:做喜歡的事情,會讓你變成流浪漢。第二反應是:我們都是靠做不喜歡的事情先養活自己,然后去做喜歡的事。——聽到這里,亞洲小孩不由得集體鼓掌:沒錯!我爸媽也這樣!但
Jimmy不是Richard,他放棄了高薪體面的工作,寧可跑去單口喜劇俱樂部做門衛,換取五分鐘的登臺時間,還兼職開Uber(網約車),用掙來的微薄收入去上演技進修課,然后和50個在好萊塢苦苦謀生的亞裔演員一起,爭取一個可憐的只有2句臺詞的角色。和很多亞洲父母一樣,
Jimmy父母表達愛意的語言是含蓄的——聽過Jimmy脫口秀段子的一定都懂。初到美國時,每每去朋友家里吃飯,Jimmy都很羨慕那種“其樂融融”的家庭氛圍:“美國同學的父母會對他們說:我愛你啊,今天吃九游娛樂官網了什么嗎,學校里怎么樣啊……起碼表面上是非常關心的。”說著說著,
Jimmy突然大笑起來,“但是他們吃的不行,問候半天,吃塊雞胸肉!我爸媽從來沒講過‘我愛你’,但是天天給我做五個菜,有飯有湯,這是他們表達愛意的語言。”紅燒肉、腌篤鮮、咸菜肉絲面,都是歐陽爺叔的招牌菜。現在
Jimmy越來越能欣賞咸菜肉絲的含金量——跑到上海來,他吃面也要來上一份毛豆子咸菜肉絲澆頭,“就像回到小辰光的家里一樣”。
The Five Love Languages》(五種愛的語言),在Jimmy看來,每個人表達愛的語言都不同,亞洲父母喜歡為孩子做飯、洗衣服、付賬,遠甚于鼓勵或贊美,“服務,照顧,幫助,這是他們表達愛的語言”。成名以后,
Jimmy在北美巡回演出,有時也會帶上歐陽爺叔一起亮相。“他總覺得他是舞臺上最重要的角色,沒有他的秀是不完整的,所以我到多倫多、洛杉磯、夏威夷去演出,他都會問我:儂需要我上臺
版權聲明
本文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站立場。
本文系作者授權本站發表,未經許可,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