脫口秀的“面子”和“里子”
“只要你敢勇敢地做自己,就總有人會愛你。”伴隨著最后一句宣言式的吶喊,付航在《喜劇之王單口季》決賽表演中奪冠,成為年度總冠軍。相關詞條迅速登上熱搜第一,隨之爆火的不僅有各種各樣的付式段子,也帶火了節目本身。據統計,總決賽播出前,《喜劇之王單口季》豆瓣評分7.5分,播出后評分升至8分。付航和節目的熱度再次引發了公眾的思考——什么是好的脫口秀?
大專、保安(BA)、“猴”……這些是貼在付航身上的標簽。盡管出生在北京,他卻不是一個“典型”的北京人。在部分網友想象中,北京人或多或少得是個拆遷戶,家里有幾套房,父母或親戚有人在朝中做官,考北大清華只需要兩三百分。然而,付航讓大家“失望了”。作為一個土生土長的北京人,出生于1994年的他,學生時代的經歷乏善可陳,不僅成績倒數,還因為愛接老師的話被罰坐到教室后排靠近垃圾桶的位置。在表演中,付航講了一個段子,分班時自己被分在F班,還以為是按姓氏分班,結果同學告訴他,是按字母的順序,“F代表廢物”。而當他的成績哪怕有一點點進步,自己都恨不得高興地告訴全世界。
可想而知,這樣的一個“差生”,出路是令人堪憂的,正像他在表演中提到的那個表白對象曾問道的:付航,你得想想以后怎么辦啊。
畢業后,為了生計,付航從事過許多職業,包括保安、接線員、服務員、導游、酒店前臺等,嘗盡人間百態。直到2018年,他加入北京一家脫口秀俱樂部,開啟了演藝生涯。后來,他的線下演出熱度不斷攀升,在互聯網平臺上更是積累了大量粉絲,經過生活的錘煉和刻苦鉆研,終于成為脫口秀行業的“頂流”之一。
以上的九游娛樂NineGame經歷,或許正是許多人將他的奪冠總結為“小人物勵志故事”“小人物終成喜劇之王”的原因。這當然沒錯,不過略嫌籠統。作為一名優秀的脫口秀演員,付航在素材積累、風格呈現、觀眾互動等方面都十分講究。
“你都還沒有站起來去生活就坐下來寫作,多徒勞啊!”作家亨利·戴維·梭羅的這句話,我非常喜歡。它道出了創作的金科玉律——去生活、過真正的生活。付航在成名前,有漫長的成長期,而這些置身社會角角落落,經受人間摔摔打打的經歷,正成就了他脫口秀表演的文本部分。他在私人會所當保安的過往,他收錢假扮真粉絲在機場接機的橋段,既滿足了觀眾的獵奇心理,也是個人生命史的喜劇化記錄。我們從中看到的是一個用“含淚的笑”面對生活的陽光男孩。
如果說付航的表演素材源于過往生活無意識的積累,那么他“passion”的風格呈現,則有意帶給觀眾浮夸甚至略帶瘋癲、神經質的“極端”審美感受。扭曲的表情、大幅度的肢體語言、聲嘶力竭的叫喊……付航的脫口秀往往給人強烈的感官沖擊力。它讓你的視覺、聽覺瞬間打開,大腦隨之一片空白,融入到表演者的情緒中。不論是模仿猴子的夸張表情,還是一聲“passion”的尖利嘶叫,高聲量的表演程式引發觀眾毀譽參半的評價。究其實質,采用這種“吶喊式”的情感宣泄,是因為表演者的“人設”是作為被嘲笑、被欺負的底層人物出現的,其中帶有反抗性的意味,試圖呈現自己給自己打氣的力量感。這正是引發觀眾共情的原因。
付航的表演還非常注重與觀眾的互動,看過他線下演出的觀眾都知道,BA(保安)、大專、蒙克(Monkey)大學這些“梗”被引用率極高,他總是能根據觀眾千奇百怪的回答巧妙接話。甚至不少人買他的演出門票就是為了坐第一排與之互動。某種意義上說,觀眾就是脫口秀演員的搭檔,演員的表演要隨觀眾的反應和氛圍的變化靈活調整。付航突出的隨機應變能力,使其能夠通過調節氣氛、控制節奏,影響觀眾的反應。
方言是脫口秀演員立人設的手段之一。這個特點在付航這里并不明顯,他說的固然是北京話,但更在整體形象上接通了北京人自嘲、找樂、逗悶子的精神氣質。比如他講到自己吃法餐,從點餐到秀英文,bug頻出,令人捧腹,直到高潮之處喝起帶火的雞尾酒,沒見過世面的自己與“上流社會”的差距在“喝火”的戲劇性情節中達到沖突的頂點。而這樣做的心理動因是“要面兒”。面子問題是這個橋段之所以搞笑的內核,而北京人向來要面子。不論付航自己是否意識到這一點,地域文化在他身上都發揮著潛移默化的影響。
以上技術性的分析屬于“面子”,是付航奪冠的表面原因。深層次的“里子”是,他在解構生活、嘲笑生活、諷刺生活的同時,有穩定的價值傳達。觀看奪冠視頻,我們看到付航主要講了三個觀點:第一,每個人(動物)都有自己的苦惱;第二,做自己人生的主角;第三,總會有人愛你。付航說,很多人覺得,“做人類好累啊,永遠要分一二三本,人還分三六九等,做動物就好了”,其實動物也分三六九等。他講到了猴子和馬的故事,豬的煩惱,狗的煩惱。他想說的是,不平等是這個世界的真相,然而我們并不是什么都不能做。我們能做的是接受自己、做自己。在接下來講述自己成長經歷的故事中,付航說到“舔狗的劇本里,舔狗才是主角”,被拒絕時,要說:“你殺青了,在我的劇本里殺青了。”觀眾的情緒在這些煽情的表述中,被點燃。最后結尾有關愛情主題的升華,則讓一眾網友感嘆“脫口秀中他諷刺了世間所有,唯獨沒有諷刺過愛情”。
有人在這一點上拿付航和周星馳比較。我們發現,付航身上有《喜劇之王》中尹天仇的影子,二者構成了互文,曾經的一文不名、對夢想的癡狂、在人海中的沉浮,劇中人與現實中人相互映襯。在創作上,付航的脫口秀也有周星馳的影子。付航提到周星馳,“我這么多年,我覺得我沒有白堅持,那束光永遠打在周星馳的身上,然后照進我心里。”他奪冠后也得到了周星馳的發文祝賀。但最為重要的是,周星馳的喜劇有小人物的悲涼,更有普通人的夢想,有為夢想的堅守、付出。它在打破生活的濾鏡時,也埋下希望的種子,保持了內心的定力。這是二者之間最重要的共通點,也是脫口秀應該具有的“里子”。
脫口秀門檻低,甚至“人人都能講五分鐘脫口秀”。這催生了大量脫口秀演員,我們在節目中看到,從00后哲學研究生到60后退休大爺,不論年齡、學歷、職業、經歷、性別,大量從素人出道的演員同臺競技,讓普通人的人生被聚光燈照亮。平凡人的故事經過網絡的放大,被無窮遠方的人們所看見,是我們這個時代獨有的現象。
“被看見”是有力量的。來自不同群體和階層的演員,通過表演傳遞出多樣性的聲音,為他們背后站立的人群充當“嘴替”,極大豐富了輿論場的信息量,也引發了大眾對一些公共議題的思考。有的脫口秀演員吐槽職場加班文化,諷刺老板“相信一切就是不信《勞動法》”;有的視障脫口秀演員吐槽盲道的不合理,引發大眾對視障群體出行權利的關注;有的女性脫口秀演員勇敢談論“月經羞恥”,直指傳統價值觀僵化的頑疾。這些“嘴替”機智幽默、暗含機鋒、先抑后揚的風格,用喜劇的外殼包裹對現實的敏銳感受,微妙地起到了革新大眾觀念的作用。
在資本加持下,脫口秀產業蓬勃發展,頭部脫口秀演員爆火,身價迅速攀升。這從一些演員的線下演出費走高和商業代言增多中可以得到證明。另一方面,脫口秀俱樂部數量和線上節目新人面孔的激增中,也能看到資本對從業者的強大拉動力。在“被看見”的同時,像付航一樣的一眾脫口秀演員也被公眾所“承認”。越來越多人摘掉“好學生”的有色眼鏡,給予這些“耍嘴皮子”的人充分尊重。從“被看見”到“被尊重”,我們看到社會日益開放多元的一面,這是一種進步。隨之而來的問題是,這些擁有龐大粉絲、麥克風聲量巨大的演員作為公眾人物,是否也要承擔與流量相匹配的責任?
我們看到,有些脫口秀演員的表演過于注重沖突效果,其對他人的“冒犯”超過藝術表演應有的邊界,演變為人身攻擊;有些過度炒作性別對立話題,從社會撕裂中換取身價攀升;有些分不清表演和生活的界限,把生活當“表演”,塌房新聞不斷傳來。出現上述情況的根源是,演員在成功面前心態失衡了。他們過度迎合公眾情緒,觀眾想要什么就給什么,不管是美酒還是毒藥。這令我想起電影《十二公民》中作偽證的大爺。他偽造了自己的所見所聞,沒有任何目的,除了被關注、被尊重。當一個“就連小孩都不愿聽你說話”的老人,面對電視臺的采訪、警察的詢問,他的心態失衡了。他渴望抓住這個機會,讓別人拿他當回事。這是多么令人心酸,又多么可恨!
面對巨大的誘惑,無論是脫口秀演員,還是一切人,都必須明白自己的立場。即使你給觀眾的只是一點點安慰劑,它也要是甜的。
茅盾文學獎得主陳彥有一部長篇小說《喜劇》,這本書很有意思,講的是賀氏一門父子兩代喜劇演員的傳奇人生。父親賀少天是大名鼎鼎的喜劇表演藝術家,演技精湛且深諳喜劇之道,憑借天生異相與孜孜不倦的鉆研練就了一身絕活。大兒子賀加貝、二兒子賀火炬從小耳濡目染,在父親的督促與言傳身教下日益成長為舞臺上的優秀演員。大兒子賀加貝開辦賀氏喜劇坊,生意蒸蒸日上,潛在的危機也日益凸顯。隨著觀眾索要笑聲的頻率越來越高,賀加貝從幾分鐘給觀眾一個笑點,到十幾秒就要有一個笑點。什么時候有小笑點、什么時候要讓觀眾捧腹大笑,都必須經過精密計算。他的幫手史托芬更是用數據化手段管理演出,經營劇場每日的笑點。最終,賀加貝不僅透支了自己,也被觀眾所拋棄。
在作家陳彥看來,高度數學化的精密計算、一味迎合低俗趣味,不是導致小說中喜劇轉變為悲劇的唯一原因。小說中的每一個觀眾都有責任為喜劇的淪陷埋單。《喜劇》像一個寓言,同樣為今天的脫口秀敲響了警鐘。今天的脫口秀,一個演出段落一般不超過十分鐘,爆笑的段子必須連續不斷,密集的金句要持續輸出,觀眾什么時候笑、什么時候要與觀眾互動,節奏必須經過嚴格把控。最要命的是,觀眾不能出現疲憊,演出不能冷場,包袱不能抖不響。很多脫口秀演員都表示過熬夜寫本子的掙扎,想不出好點子時的苦惱。在享受快樂時,我們是無法感受到創作者的痛苦的。
不論是演員,還是觀眾,似乎都陷入“歡樂焦慮”中。演員自不待言,觀眾等待笑聲的時間也不斷縮短,我們的耐心越來越少。從道德角度對此加以批駁是無意義的,需要看到的是社會加速已成為時代顯著癥候之一。“社會加速”理論的代表性學者、德國法蘭克福學派思想家哈特穆特·羅薩2005年出版了《加速:現代時間結構的變化》一書。他認為,時代的加速帶來的不僅是時間的改變,更是精神和心靈結構的變化。
隨著生活步調不斷加快,“當下”的時間區間不斷萎縮,我們主動或被動地要求“在一定時間單位當中行動事件或體驗事件量的增加”。理論可以與我們的感受相對照:飛機、高鐵已經很快,還是覺得慢;手機在地下室信號不好,人變得急不可耐;刷微信推送看了三分之一就看不下去了,覺得作者啰哩啰嗦;短視頻超過一分鐘就受不了,看電影有時還不如看劇情切片……我們著急是因為想要做或者體驗得更多。盡管很難改變這種現狀,但作為觀眾,是否可以適當提醒自己:多一分耐心與包容給脫口秀演員們?
除了笑點頻繁外,脫口秀的另一大特點是必須充分調動觀眾情緒。這種情緒發揮的不是認知功能,它引發的是觀眾的感官反應,使其獲得心理滿足。也就是說,與其訴諸理性,訴諸情緒更為重要。我們需要的是“情緒價值”。這就使得脫口秀同樣具備口頭文學的現場感,它的文本更近似于行動。
這是什么意思?不妨引入J.L.奧斯汀在《如何以言行事》對“施行話語”與“記述話語”的區分加以解釋。在奧斯汀看來,當我們述說或報道世界中的事實或事件,因其可以與世界相印證,所以它的主要功能是描述功能,這種言談行為的行動性不強,可以和其他行為區分開。另一類話語有陳述句的語法構成,但它們并不履行描述或陳述功能,比如婚禮上說“我愿意”、踩到別人腳時說“我道歉”,說話本身就是在實施這類活動或履行其中的一部分。這種“說”就是“做”的話語,稱之為“施行話語”。
脫口秀的話語本身,尤其是金句,多是表明某種態度,演員的“說”就是“做”。比如某演員在表演時曾說,“家里有一個不成文的規定:成績好的孩子不打,男孩不打。”這討伐的是重男輕女的觀念。又如“別看我不是承重墻,但砸我你得花錢”,表明的是員工對于雇主的自尊態度。充斥著施行話語的脫口秀,立起了演員的人設,觀眾對人設的認可,折射出對鮮明主體性的肯定,體現出年輕一代普遍追求個性的心理。在“粉”這些演員的同時,觀眾是否也在其中投射進自身對自我意識的追求?我想是肯定的,這也是脫口秀的積極影響。
最重要的是,在光芒四射的脫口秀演員身上,觀眾看到了一點——人生不止一條賽道。這些出身草根的脫口秀演員被承認,從本質上說,與大眾反感“優績主義”的心理是投合的。
曾經,我們時代有各種各樣的“英雄”,比如當年的“白卷英雄”張鐵生,就是特定社會意識的產物。今天,脫口秀演員或許也是時代的“英雄”之一,他們刺破了“優績主義”的神話,讓人們看到了做題、高考、按部就班地考研考公并不是年輕人唯一的出路。曾經一段時間里,社會充斥著對“小鎮做題家”的議論。這個詞記錄著單一賽道對個體成長不可磨滅的影響,對它的譏諷或言說者的自嘲,亦暗含著對“優績主義”的反思。
從源頭上說,“優績主義”一詞出自美國哲學家、哈佛大學教授邁克爾·桑德爾的著作《精英的傲慢》。它闡釋了這樣的價值觀:社會與經濟的獎勵機制應當依據才能、努力和成就這些“優績”來決定。華東師范大學教授劉擎解釋說:“優績主義倫理的核心是,成功是憑借自己的努力和奮斗可以獲得的東西,‘英雄不問出處’,你哪怕出身貧賤,‘只要努力,就能成功’,如果每個人都有平等的機會,那么成功者就應該獲得獎賞。”優績主義觀念容易導致這樣的誤區:“我沒能得到我想要的,是因為我還不夠努力。”
不論是脫口秀演員在表演中所傳遞的觀念,還是他們中的某些成功者所昭示的,都與這句話相反。除了“不夠努力”,是否還有更深層次的社會結構問題?即使我們改變不了外界環境,是否可以反觀自身,思考我們是否選錯了賽道?或者說,我們是否“找到了真正的自己”?脫口秀向我們拋出了如上問題。(張鵬禹)
經濟學在應對氣候變化中的角色,應該是在科學決定氣候目標的基礎上,主要研究如何以成本最小化的方式實現該目標,而不是將經濟考慮凌駕于科學之上,由經濟學決定溫升應該控制到什么程度。
數字絲路是我國新時期發展的戰略性選擇,是構建網絡空間命運共同體的新階段。數字絲路貿易的偉大實踐正在使古老的絲路煥發出新的光輝。
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國際關系學科建設顯著加強,發展目標、主要任務、建設路徑都更加明確,要求更加清晰,學科建設明顯提速,突出體現在學術創新、實踐支撐、人才培養等方面。
新型城鎮化進程的學科建設涵蓋了高等教育體系中為適應新型城鎮化發展需求而設立的大量相關專業和研究方向,在實踐中也是由一個龐大的職業群體共同推進著與中國現代化進程相伴的城鎮化進程。
新時代中國式現代化的偉大實踐,為理論創造提供了強大動力和廣闊空間,為建構中國自主的知識體系奠定了堅實基礎。
隨著技術的不斷進步和應用的深入,數智化將為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帶來更多的機遇和動力,助力中國實現美麗中國建設和“雙碳”目標,為全球綠色低碳可持續發展貢獻更大力量。
網絡梗”越來越成為網絡空間講好正能量故事的優良載體。加強“梗能力”建設,是推動黨的創新理論高質量傳播的重要途徑。
與“修昔底德陷阱”的預設恰恰相反,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則,推動平等有序的世界多極化和普惠包容的經濟全球化向前發展。
“碳中和”背景下,有必要將具有高碳匯水平且集中分布的區域納入生態保護紅線范圍當中,實施具有規范性和制度化的用途管制策略。
數字治理,本質上是數字技術向多元治理主體賦能增效的過程,其目的是在數據收集、分析、利用的基礎上,從多個層面對治理系統的感知、決策和執行能力進行提升。
在面對錯綜復雜的國際環境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時,我們更需要的是中國特色大國外交的理念,而非吸引眼球的所謂“理論”。
面對復雜多變的國際形勢,必須用好總體國家安全觀這一強大思想武器,自覺運用其方法論原則武裝頭腦、指導實踐,從整體上把握國家安全,不斷開創新時代國家安全工作新局面。
數字基礎設施是數字經濟發展的底座,是網絡強國、數字中國建設的基石。要立足不同產業特點和差異化需求,推動經濟產業全方位、全鏈條網絡化、數字化、智能化轉型。
高質量構建“大思政課”工作體系要聚焦目標、效果和特色,著力破解思政課建設中的重點、難點和關鍵問題,帶動思政課敘事表達體系和場景體驗模式的深層變革。
中華文化的主體性植根于5000多年的文化沃土,是在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革命文化、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基礎上,借鑒吸收人類一切優秀文明成果的基礎上建立起來的。
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加速發展,各國既面臨著新的發展機遇,也需要應對新的全球性問題,國際社會迫切需要攜手合作,共同打造和平、安全、開放、合作的網絡空間,攜手構建網絡空間命運共同體。
中華民族傳統節日春節即將到來。值此之際回望2023年,中國經濟主要預期目標圓滿實現。展望新的一年,我國經濟發展依然將面臨一些困難和挑戰,但同時也具有體量大韌性強創新后勁足的競爭優勢、宏觀經濟政策回旋空間大的支撐效應、新一輪全面深化改革開放的增長紅利等三重有利支撐。
要聚焦新時代新征程黨的中心任務,以加快政府職能轉變和優化政府職責體系為重點,在“加減乘除”上做文章,推進機構改革再深化,為在新征程上全面推進中國式現代化提供新動力。
面對不斷升級的數字社交產品,反而需要青年人意識到沉浸式社交環境背后的營銷策略與運作邏輯,從而與社交媒體生成的感官刺激與虛擬自我保持距離。
版權聲明
本文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站立場。
本文系作者授權本站發表,未經許可,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