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游娛樂:21億打造海拔4800cm的雙子山讓魔都年輕人都變成歡樂段子手
上海第二高峰雙子山正式開放,海拔4800cm,成為國內第一座高度超過40米的空腔結構人工仿自然山林。
02雙子山占地達30萬平方米,內部空腔總量有20萬平方米,其中8萬平方米用于停車場,價格為每小時8元。
03除此之外,雙子山還有4、5層設立了展廳,最近在舉辦《人民的“鏡”界》攝影作品展,用鏡頭記錄黃浦江畔這片土地的演變。
04由于此,雙子山的設計和建設遵循“自然生態永續”的原則,目前承載能力為日常3~4萬,節日極限7萬。
05同時,世博文化園南區其他場館如俄羅斯館改造成的RED ROCK(紅石中心)、法國館舉辦的“羅丹:現代雕塑的啟承”大展等也吸引了游客。
4800cm的海拔,引得年輕人們個個當起了段子手,圍繞山頂展開一場脫口秀大會。
有人手持登山杖、腳踏重裝徒步鞋,挑戰“兩分半登頂上海第二高峰”;有人問:“上去之前要吃紅景天嗎?會高反嗎?需要找三林人做導游嗎?”
樂歸樂,其實雙子山的落成還是豐富了不少市區的景觀,占地達30萬平方米,是國內第一座高度超過40米的空腔結構人工仿自然山林。
它的原型是松江區的九峰三泖。別的不說,光7000棵喬木就是一大片天然氧吧。
今年國慶長假,和溫室花園一樣,雙子山這座國內第一高度的人造山必定是上海的熱門打卡地。
這座山對所有人免費開放,但因為最近進入的人比較多,雙子山目前上去還是要預約。
上山前在入口處可以免費借一根登山杖,儀式感很足;往前走沒多久就到了“半山腰”,能看見一家M Stand。
這里本來要修成更大更寬闊的瀑布,但因為要“以山為主,溪流為輔”,最終不斷縮小成今天見到的模樣。
一路觀景帶著爬山拍照,大概20多分鐘就能登頂。對于不常運動的城市年輕人來說,這個節奏剛剛微微冒汗。
建設過程中,需要先打好樁基承臺,再采用國內創新的PEC結構。在主結構的基礎上,就勢建設山體的表面,最后回填山頂覆土,采用“疊山理水”的造景手法,還原自然野趣。
它的內部空腔總量有20萬平方米,其中8萬平方米被用于停車場,附近居民以及公園游客都可以在這里停車,價格為每小時8元。
公園內需要的變電站和機房也都被藏到空腔內部,讓外界地面有更多環境種植綠植。
山內一共7層,4、5層設立了展廳,最近在舉辦《人民的“鏡”界》攝影作品展,用鏡頭記錄黃浦江畔這片土地的演變,以及上海近代文明的發展。
世博文化園從上鋼三廠時期、世博會時期再到公園成立這些年的歷史和故事,都在這里清晰而生動地呈現在觀眾眼前。
傳統山水格局講究“南湖北山”,形成“山相湖而造勢,水行山而生靈”的空間勢態,但雙子山卻坐落在整座公園的南邊,引起了不少人好奇。
“如果我們把山放在江邊的話,跟江隔斷了,就成了背對。但是如果把山設在南側,就像在擁抱黃浦江,自然生態跟江景合在一起,依山傍水。”
另一個原因來自不可改變的客觀因素,只要了解周圍的交通地形,就會發現這幾乎是唯一能建設山體的地方。
“這個山實際上是一個50米高的建筑,所以我們要打很深的樁。但是附近地下環境復雜,有打浦橋隧道,污水南干線號線地鐵等等……所以最后能選擇的山體范圍只有這里?!?
“建設之初,考慮的日??側肆骶褪?~4萬,到節日極限是7萬,但是目前感覺達不到這么多人?!?
現在,站在雙子山頂,可以眺望對面的十一孔橋,和一大片草地,這個絕美的景觀點也是精心設計的。
當夕陽西下,晚霞染紅了天邊,金色的余暉灑在橋面上,橋洞倒映在湖面上,形成一幅動人的畫卷。
十一孔橋的風格在上海其實很少見,以傳統中式園林石拱橋為基礎,融入現代建造工藝。
欄桿扶手上雕刻了十二花神,又以上海市花白玉蘭為主打鋪設了石雕。橋下不是傳統的單向拱橋,而是現代化的三維立體拱,每塊石頭都不一樣。
“當時選了園林之后,最大的問題是園林比較低矮,人在里面看到外面較高的建筑會感覺出圈。所以我們這邊就想了很多辦法,后來就把東邊相對堆高了一些,在上面種盡量種大的樹,讓人在里面互不相看,看不到這里還有這樣別有洞天的一個地方。”
“里面還有南湖、北山、西苑……這些都是經典的中式園林搭配,整個空間里面蜿蜒曲折,高低錯落。里面的玉蘭堂、松園和竹園都很有傳統人文韻味。”
比如原有的俄羅斯館,改造成了RED ROCK(紅石中心),可以容納1200名觀眾同時觀演,
就九游娛樂官網在前天,這里已經有來自日本京都的三人搖滾樂隊10·FEET進行開館演出,帶來了經典動畫《灌籃高手》的片尾曲。
據說現場氣氛相當不錯,有人“跳水”“開火車”,閉館的時候還有老奶奶坐著輪椅一同散場。
而原有的法國館籌辦了一場“羅丹:現代雕塑的啟承”大展,這兩天已經在進行當中。
在這里能看到羅丹標志性作品《思想者》的初稿真容,還有《夏娃》《青銅時代》這些重量級作品。
意大利館則開啟了一場名為“萬花之鏡”的生活藝術大展,囊括了30位大師殿堂級作品,以及1000多件設計精品。
隨著世博文化園的不斷完善,有理由相信,這里將成為上海新的文化地標,吸引著來自世界各地的游客。
版權聲明
本文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站立場。
本文系作者授權本站發表,未經許可,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