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沒有被體制化的笑聲
又在評論區看到網友推薦的《再見老張》,也非常精彩。特別是最后十分鐘,直接封神。
表演者對于我來說,都是新面孔,不熟。表演與趙大叔相比還有距離,主要是不夠自然,有點用力過猛,但劇本太強了,故事非常具有想象力,甚至有點燒腦,但很短時間就把基本設置交代得清楚明白,前后照應,滴水不漏,顯然經過了反復打磨。有些笑點要二刷三刷才能一拍大腿,然后哦的一聲,這才回過神來。
當然,這兩個小品最打動人的是在喜劇中包孕了悲劇意味,比較情緒化的觀眾很可能被催淚。
除了再次推薦,最想說的話是,為什么最近這些年的春晚不好看了?是我們喜劇人都江郎才盡了嗎?
春晚語言類節目之所以不再好笑,是因為春晚的笑聲體制化,體制不喜歡觀眾發自內心的笑聲。
公司化的綜藝節目則不考慮這么多,他們要在市場中搏殺,必須尊重觀眾的審美,必須與觀眾共情。
觀眾有些時候不喜歡動腦子,但并不意味著他們沒腦子......他們看不起沒腦子的節目,哪怕是喜劇。
早年春晚,盡管舞臺、燈光、布景甚至化妝都不夠完美,但就是好看,與表演觀念的不斷突破不無關系。
如果春晚徹底回歸娛樂,讓《八十一難》這樣的節目競爭上崗,允許看到更多的新面孔,不強作盛世歡顏,也不強行感動中國,找回久違的松弛感....九游娛樂NineGame..春晚在除夕那個特別的夜晚,還是值得一看。
最后離個題,有人問我什么是經濟向好的標志,是股價上漲還是房價上漲?我回答都不是——如果春晚的語言類節目又好笑了,說明環境寬松,經濟就要起來了。
版權聲明
本文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站立場。
本文系作者授權本站發表,未經許可,不得轉載。